近日,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組織專家開展了全市2023年度生產礦山生態修復計劃審查。現場對44家礦山企業“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與土地復墾”方案編制與執行、基金計提以及年度報告等相關資料進行了審查。結合審查情況下發通知,采取多項措施強化在建與生產礦山生態修復監管,構建全生命周期監管長效機制。
一是嚴格壓實礦山生態修復主體責任。進一步明確采礦權人是在建與生產(含停產)礦山生態修復的責任主體。要求礦山企業,針對礦產資源開采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高標準、精細化實施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土地復墾以及相應監測管護等礦山生態修復活動。
二是嚴格組織礦山生態修復方案編制審查。要求采礦權人嚴格按照“邊開采、邊治理”原則,科學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市縣兩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按管理權限嚴格方案審查。截止到2022年底,銅陵市現有在建與生產礦山77家,66家礦山均已編制“二合一”方案,另有7家正在編制方案中,有4家長期停產及基建期未動工礦山。
三是嚴格規范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基金管理。認真執行《安徽省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基金管理實施細則》,明確在建與生產(含停產)礦山企業在其銀行賬戶中設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基金”賬戶,并按批準的方案要求和年度計劃安排計提和使用基金。2023年,有41家在建與生產礦山編制了年度修復計劃,計劃治理面積679.72畝,提取基金3942.01萬元。
四是嚴格落實礦山年度生態修復任務。要求采礦權人依據經審查通過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結合礦山建設和開采進度,分階段、分步驟、有計劃開展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建立礦山生態修復專項檔案,確保礦山生態修復與礦產資源開采活動同步進行。
五是嚴格加強礦山生態修復監督管理。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建立“企業申報、縣區監管、市級調度”礦山生態修復監管機制,對采礦權人履行礦山生態修復義務情況開展“雙隨機一公開”。對拒不按規定報送年度報告的采礦權人,依法依規發起失信聯合懲戒,失信信息同步納入安徽省自然資源信用信息公開平臺。(銅陵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石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