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縣人民政府,省直有關部門:
經省政府同意,現將《安徽省2022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2022年4月29日
安徽省2022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為切實做好我省2022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避免或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2022年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要點》《安徽省地質災害防治行動實施方案》《安徽省地質災害防治“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等要求,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災害點分布
根據全省2021年地質災害汛后核查結果,截至2021年12月底,全省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3550個,威脅9118戶33752人、財產167295.4萬元。
(一)按照危險等級分:特大型1處,中型2處,小型3547處。
(二)按照災害類型分:崩塌1985處,滑坡1380處,泥石流125處,地面塌陷58處,地面沉降2處。
(三)按照所在區域分:皖南山區有地質災害隱患點2367個,威脅20676人、財產91076.4萬元;大別山區有地質災害隱患點983個,威脅8892人、財產37984.5萬元;沿江丘陵平原有地質災害隱患點63個,威脅659人、財產4776萬元;江淮波狀平原有地質災害隱患點96個,威脅828人、財產5121.4萬元;淮北平原有地質災害隱患點41個,威脅2697人、財產28337.1萬元。
二、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一)降雨趨勢預測。據氣象部門預測,2022年汛期(5—9月),淮河以北、沿淮東部和沿江江南降水量較常年偏多,其中淮北北部偏多2成以上,其他地區偏少。淮河以北和沿江江南暴雨日數偏多,沿淮和江淮之間偏少?;春右阅先朊份^常年偏早,出梅接近常年,梅雨期偏長。沿江江南梅雨量偏多、梅雨強度偏強,江淮之間梅雨量偏少、梅雨強度偏弱。8、9月為臺風活躍期,將有2—3個臺風影響我省。
(二)地質災害趨勢預測。根據全省地質環境條件、地質災害發育分布特點,結合今年降雨趨勢預測,2022年地質災害總體趨勢接近常年,局地較2021年略有加重。災害類型仍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為主。
三、地質災害重點威脅對象與范圍
(一)威脅對象。受地質災害威脅區域內的城鎮、村莊、學校、醫院、重要交通干線、江(河)湖岸、重大建設工程項目、風景名勝區等。
(二)威脅范圍。地質災害威脅范圍為皖南山區、大別山區、沿江丘陵區和部分風景名勝區以及地震危險區域;公路、鐵路、水利、學校、礦山、城市地鐵輕軌等重要工程地段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區域。
四、2022年地質災害防范重點
(一)重點防范區。
1.重點防范區域:32個地質災害高發、易發區,7個風景名勝區以及地震烈度Ⅶ度以上區域(詳見附件)。
2.重點防范地段:在建地鐵輕軌沿線兩側1km范圍內;在建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和引江濟淮工程沿線兩側1km或第一斜坡帶范圍內;淮南煤礦區、淮北煤礦區、銅陵銅礦區、霍邱鐵礦區、廬江鐵(銅)礦區等5個礦山建設區域。
(二)重點防范隱患點。
受強降雨及人類工程活動等因素的影響,易誘發3處中型以上地質災害隱患點:阜陽市地面沉降點,淮南市土壩孜統建樓巖溶塌陷點,銅陵市獅子山社區先鋒西村71、91棟-老糧站巖溶塌陷點。
(三)重點防范期。
全省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為5—9月,其中,6、7月主要防范梅汛期強降雨引發的地質災害,8、9月主要防范臺風活躍期強降雨引發的地質災害;10月至2023年2月,地質災害相對低發,但仍然不能忽視融雪下滲引發的少量崩塌、滑坡。全年應加強防范工程活動引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
五、地質災害防治任務
(一)實施隱患排查和風險調查工程。嚴格落實地質災害“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制度,加大“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力度,重點加強學校周邊、旅游景區、人口聚集區、重要基礎設施等區域隱患排查。全面完成104個縣(市、區)1:5萬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完成全省及16個地級市風險調查成果集成工作,基本掌握全省地質災害風險底數。及時動態更新隱患點數據庫,建立風險臺賬,落實防災預案。積極探索“隱患點+風險區”雙控模式。
(二)實施監測預警信息化工程。進一步完善群測群防體系,加強群測群防員遴選、補齊、培訓和激勵,充分發揮群測群防“第一道防線”作用,繼續保持隱患點群測群防全覆蓋。針對威脅人口較多、危險性較大、風險較高的220處隱患點,科學布置普適型監測設備,實時、精準監測隱患點動態變化,逐步實現由群測群防向群專結合轉變。升級完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平臺,提升地質災害智能化、智慧化服務水平,實現隱患點數據、監測預警、指揮調度等一站式管理,將24小時常規預警與1小時動態預警相結合,持續提升預報預警能力。完善預警響應機制,有效落實防災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的響應行動,切實做到“有預警就有響應”。
(三)實施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工程。市、縣人民政府應遵循“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原則,堅持“以搬遷避讓為主、工程治理為輔”,科學制定搬遷避讓、工程治理等防范措施。1.對風險等級高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可結合新農村、美好鄉村、特色小鎮、生態移民、鄉村振興等政策,統籌安排,尊重群眾意愿,充分考慮“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實施搬遷避讓,及時防范化解災害風險。2.對風險等級較高、不宜搬遷避讓的,實施工程治理。3.對險情緊迫、治理措施相對簡單的隱患點,采取投入少、工期短、見效快的治理措施,及時排危除險,切實消除災害威脅。4.對人類工程活動引發的隱患點,按照“誰建設、誰負責,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由責任單位承擔。5.完善皖北地區地面沉降監測網建設,深度融入長三角地面沉降聯防聯控體系,不斷提高防治能力。
(四)實施防災能力提升工程。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專家隊伍建設,充分發揮省級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和市級地質災害防治中心職能作用,落實專業隊伍駐守制度,將駐守專業隊伍負責人或技術負責人納入當地防治責任體系,提高防治技術指導水平,為地質災害防治和應急救援提供快速高效的技術支撐。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培訓力度,普及地災防治基本知識,提高受威脅群眾的識災、防災、避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做細做實避險轉移演練,每年要在重要隱患點至少開展一次演練,確保在災害來臨之前或遇到險情時,能迅速啟動防災預案,堅決果斷、快速有序轉移受威脅群眾,并妥善安排好群眾生活。強化地質災害形成機理研究,努力解決“隱患在哪里”“結構是什么”“什么時候發生”等關鍵問題,加強極端天氣引發地質災害的規律、預警閾值設定、預警模型和預警判據等研究,提高我省地質災害防治科技水平。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工作責任。各地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強責任落實,明確責任分工,確保高質量完成各項工作任務。各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要在同級黨委、政府統一領導下,發揮好地質災害防治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作用,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建立協同聯動機制,進一步細化明確相關部門防治責任和防治任務。應急、教育、經濟和信息化、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文化旅游、能源、氣象、農業農村、地震等省地質災害防治指揮部成員單位按各自職責分工,加強條塊聯動,做好相關領域和行業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堅持誰引發、誰治理,對工程建設引發的地質災害隱患明確防災責任單位,切實落實防范治理責任。鼓勵支持、引導規范社會力量參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構建全社會多方參與防治工作格局。
(二)加強資金保障,強化資金監管。市、縣人民政府要根據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需要,統籌安排資金,用于地質災害“三查”、風險調查評價、監測預警、避險轉移、綜合治理、科學研究和宣傳教育等。省級財政繼續采取“以獎代補”方式給予補助,支持各地對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實施綜合治理。加強資金使用的監督管理,確保地質災害防治資金專款專用,保障各項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正常開展。鼓勵通過購買服務方式,強化駐地專業技術支撐隊伍建設。
(三)加強監督檢查,嚴肅工作紀律。市、縣人民政府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年度目標管理績效考核內容,考核結果與領導干部職務職級晉升和獎罰掛鉤。省地質災害防治指揮部成員單位按職責分工履職盡責,主動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對省級以上財政支持的綜合治理項目,要加快項目實施進度,加強全流程監管,治理期間嚴格落實各項安全措施,確保財政資金和工程項目盡快發揮防災減災效益。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不到位,失職瀆職,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要依法依規嚴肅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附件:2022年地質災害重點防范區域
附件
2022年地質災害重點防范區域
重點防范區域 | 重點縣(市、區) | 防范災種 |
皖南山區 | 黃山市歙縣、休寧縣、黟縣、祁門縣、屯溪區、黃山區、徽州區,池州市東至縣、石臺縣,宣城市宣州區、寧國市、涇縣、績溪縣、旌德縣,廣德市 |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
大別山區 | 安慶市桐城市、潛山市、太湖縣、岳西縣,六安市霍山縣、金寨縣、舒城縣,宿松縣 |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
沿江丘陵 平原 | 銅陵市樅陽縣、銅官區、義安區,安慶市懷寧縣,池州市青陽縣、貴池區,蕪湖市繁昌區,馬鞍山市含山縣,合肥市廬江縣 |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
江淮波狀 平原 | 滁州市定遠縣、鳳陽縣、瑯琊區 | 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 |
皖北平原 | 淮北、亳州、宿州、阜陽、淮南等市 | 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 |
部分風景名勝區 | 黃山、九華山、齊云山、天堂寨、天柱山、小孤山、萬佛山等 |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
地震烈度VII度 以上區域 | 六安市金安區、裕安區、舒城縣,安慶市桐城市,合肥市廬江縣、巢湖市,銅陵市全境,蕪湖市無為市,滁州市鳳陽縣、定遠縣、明光市 |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